图书介绍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第2版202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5045986.jpg)
- 谢建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2801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社会转型期-民工-劳动就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产业工人阶层 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国“农民工”的形成与发展1
一 中国“农民工”诠释2
(一)“农民工”新论4
(二)“农民工”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6
二 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发展8
(一)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概述8
(二)近代“农民工”的产生12
(三)现代“农民工”的流动13
三 中国“民工潮”产生的动力因素26
(一)“民工潮”产生的推拉动力因素28
(二)“民工潮”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33
第二章 “差序格局”:“农民工”为之赋予新的内涵41
一 新形势下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42
(一)“差序格局”的路径依赖43
(二)“差序格局”对“农民工”的影响45
二 “农民工”为“差序格局”赋予了新的内涵49
(一)姻缘关系与拟似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50
(二)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52
(三)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54
(四)“团体格局”渗入“差序格局”55
第三章 社会功能:“农民工”的巨大贡献60
一 “农民工”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61
(一)加速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61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62
(三)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64
(四)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65
(五)减少了农村社会的冲突66
二 “农民工”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作用67
(一)“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67
(二)“农民工”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着重大作用69
三 “农民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73
(一)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增长73
(二)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74
(三)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75
(四)转移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75
四 “农民工”对乡村宗族的解构76
(一)“农民工”加速了农村宗族的社会变迁77
(二)“农民工”改变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结构83
(三)“农民工”缓解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矛盾86
第四章 土地流转:“农民工”带来新机制91
一 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互动形成良性循环92
(一)劳务输出是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93
(二)土地流转是农村劳务输出的结果93
二 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94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4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矛盾97
三 建构土地流转机制102
(一)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103
(二)构建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107
四 “民工荒”对土地流转的影响112
(一)“民工荒”引起“争地风”112
(二)“争地风”给人以深刻启迪115
第五章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120
一 “农民工”回流原因分析121
(一)路径依赖:“农民工”回流现象的自我强化过程121
(二)创业动机:家乡投资是最理智的选择123
二 回流“农民工”的特征124
(一)“农民工”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24
(二)“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124
(三)“农民工”的人生理念焕然一新125
三 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127
(一)人力资本决定“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128
(二)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回乡建设的重要资本132
四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134
(一)号召回流“农民工”参与村“两委”工作134
(二)扶持回流“农民工”开办私营企业135
(三)鼓励回流“农民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136
(四)倡导回流“农民工”投资创建农村小城镇137
(五)带领回流“农民工”建构农业产业化新型模式137
第六章 “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预警141
一 众说纷纭的“民工荒”问题143
(一)“民工荒”的实质不在“荒”146
(二)“民工荒”现象的警示148
(三)“民工荒”透视中国经济四大变化149
(四)“民工荒”反映一个社会问题151
(五)“民工荒”折射出地方政府职能缺位151
二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论153
(一)“民工荒”产生的社会因素153
(二)“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155
(三)“民工荒”的主因是“劳技荒”156
(四)“民工荒”实则“教育荒”157
(五)导致“民工荒”的二因说162
(六)国家发布“民工荒”四原因报告162
(七)蔡昉关于“民工荒”的五因说163
(八)“民工荒”是“区域经济多元”发展的结果164
(九)“民工荒”是“劳动成本”影响的结果165
(十)“民工荒”产生于民工回流现象165
三 “民工荒”呼唤用工体制改革166
(一)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保障制度167
(二)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169
(三)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制度171
(四)建立就业供求信息172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173
(六)调整用工标准174
(七)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对口人才175
(八)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175
第七章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178
一 “农民工”的非市民待遇179
(一)“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报酬少179
(二)“农民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181
(三)“农民工”受各种歧视,社会地位低182
二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189
(一)“农民工”的生活状况190
(二)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191
(三)循序渐进地改革户籍制度193
(四)建构“农民工”期盼的社会保障体系194
(五)实现“农民工”国民待遇的“路线图”195
第八章 流动党委:“农民工”中党的建设新探索200
一 “农民工”党建中面临的新课题200
(一)部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失去了生机与活力201
(二)党建工作的落后性与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不协调201
(三)党员教育管理处于松散局面203
(四)部分农村党群关系紧张203
(五)“农民工”就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困难重重204
二 “农民工”离土离乡不离党206
(一)“农民工”有了“信息库”和“党员培养链”206
(二)农民务工到哪里,党的组织建到哪里207
(三)流动支部和党委发挥重大作用209
三 “农民工”精英成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210
(一)“农民工”精英的优势211
(二)“农民工”精英在村支部中的作用213
第九章 新型工会:直面一亿“农民工”群体217
一 新型工会产生的客观条件218
(一)“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法律依据已经明确218
(二)非公企业组建工会面临两大挑战219
(三)“农民工”有着十分迫切的组织需求222
(四)建立“农民工工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224
二 新型工会应运而生226
(一)“变形”的工会:厂长兼做工会主席227
(二)新型工会:应运而生228
三 新型工会向传统组织模式的挑战231
(一)工会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232
(二)工会之外的维权力量不断壮大232
(三)新型工会应对策略233
四 新型工会的作用逐步显现237
(一)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38
(二)加强“农民工”劳动关系机制的建设240
(三)指导“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240
(四)开展“农民工”健康的文化活动240
五 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对工会功能的认同分析241
第十章 历史归宿: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248
一 关于“新产业工人阶层”的论断249
(一)“农民工”身份理论在党和国家层面的新突破249
(二)“农民工”身份理论在专家学者层面的新贡献251
(三)“农民工”身份新理论在实践层面的现实意义255
二 “农民工”: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257
(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民阶级的职业分化258
(二)由农民阶层到新型产业工人阶层259
(三)新型产业工人的基本特征261
三 “农民工”的历史归宿:一个未尽的话题262
(一)“农民工”与中国社会阶层的新整合263
(二)“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实现条件264
后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