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202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3015114.jpg)
- 金盛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526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概论2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2
目录2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3
一、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3
二、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3
三、社会心理分类系统4
四、本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5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6
二、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6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7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7
一、社会心理发展8
二、社会认知8
三、社会互动9
四、社会影响10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1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1
二、产生阶段12
三、迅速发展阶段13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5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5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6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19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0
一、强化理论溯源20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21
三、社会学习理论21
四、社会交换理论23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4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24
二、认知失调理论25
三、社会同一性理论26
四、自我类化理论28
第三节 角色理论29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29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31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34
第四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35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35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36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38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40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43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43
一、现象揭示研究44
二、关系解释研究44
三、因果联系证实研究4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45
一、观察法46
二、档案法47
三、调查法47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49
五、实验室实验50
一、变量51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51
二、操作52
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52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53
一、客观性原则54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54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54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55
五、伦理性原则55
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发展58
第四章 社会化58
一、社会化的概念59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59
二、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60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61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62
一、社会角色引导62
二、社会比较机制63
三、社会学习机制64
四、亚社会认同65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65
一、家庭的特殊作用65
二、同辈67
三、学校68
四、媒体69
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70
一、语言与认知能力70
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71
三、成就与工作导向72
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72
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结构72
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73
三、角色获得74
四、角色改变75
五、再社会化75
一、什么是态度77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77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77
二、态度的特点80
三、态度的维度81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82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83
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83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84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85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88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88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91
三、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94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96
一、瑟斯通量表96
二、李凯特量表97
三、语义差异量表97
四、投射测验98
五、态度的实证测定99
第三部分 认知社会心理学102
第六章 社会知觉102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103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103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103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104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104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105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106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108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110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110
二、晕轮效应112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113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114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115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116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116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117
三、自我表现策略118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119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121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121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122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123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126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127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127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128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128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128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130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130
二、社会偏见131
三、减少偏见的方法132
第三节 性别与性别角色133
一、性别刻板印象133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134
三、性别歧视136
第四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137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137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138
三、归因理论139
第五节 归因偏差143
一、基本归因偏差143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144
三、自我服务偏差145
第八章 自我概念148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149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14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150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152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153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154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157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157
二、自我知觉理论158
三、自我确认158
四、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159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160
第三节 自尊160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162
三、自尊的测量162
第四节 自我效能164
一、控制点理论164
二、习得无助与自我决定165
三、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66
第九章 价值取向169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169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169
二、价值观理论171
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174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176
一、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的特点179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179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184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185
一、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186
二、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188
三、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188
四、企业家关于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189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192
一、沟通的定义192
第十章 沟通192
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192
二、沟通的意义193
三、沟通的条件195
第二节 沟通的结构196
一、沟通结构的要素196
二、沟通的背景198
第三节 沟通的种类199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199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200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200
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201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201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01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203
一、身体语言的特点203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205
三、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210
四、副语言沟通214
第五节 沟通的改善方法214
一、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214
二、提高沟通的准确性216
四、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217
三、激发沟通的良性定向的技术217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21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222
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222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224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225
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227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230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230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233
三、相似规则237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238
第三节 爱情238
四、互补规则238
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239
二、爱情与喜欢243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244
四、爱情与性244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246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247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247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248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250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250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251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253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255
一、真诚原则255
二、交互原则255
三、功利原则257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258
五、情境控制原则262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变化263
一、人际关系的破裂263
二、人际敏感性训练265
三、角色扮演266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268
一、社会测量法268
二、参照测量法269
三、人际关系测验270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76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根源277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277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278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280
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280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282
三、受助者的感觉285
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286
一、受助者特点286
二、助人者特征287
三、情境因素290
第四节 社会作用力理论292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292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293
第五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295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295
二、示范作用296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296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298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298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300
第一节 侵犯行为及其原因300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300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303
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10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310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311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314
一、家庭暴力318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318
二、校园欺负320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321
一、社会公平的建立322
二、宣泄323
三、移情能力培养324
四、成熟个性的培养324
第五部分 社会影响328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328
第一节 从众现象及其作用328
一、从众的概念328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329
三、从众的类型330
四、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331
第二节 从众的动机与条件332
一、从众的动机332
二、从众的条件334
第三节 依从339
一、依从及其社会心理原因339
二、依从诱导策略340
三、逆反心理及其避免343
第四节 服从344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344
二、服从的原因346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347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350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350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351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351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352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354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354
二、平衡理论355
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356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357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358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358
二、态度主体特性359
三、劝导说服力361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365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367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367
二、预先警告368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369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370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371
三、参照群体引导371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371
四、过度理由效应372
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373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376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377
一、群体的概念377
二、群体的形成379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381
一、社会助长382
二、社会惰化386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388
一、群体决策理论389
二、群体极化390
三、群体思维391
四、冒险转移393
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396
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397
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397
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398
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400
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401
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401
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402
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403
四、群体间竞争405
第三节 冲突及其原因406
一、什么是冲突406
二、冲突的作用407
三、引发冲突的因素408
第四节 冲突的平息411
一、接触411
二、共同目标411
三、谈判412
四、第三方的介入414
关键词中英文对照索引417
英文人名中英文对照索引427
参考文献436